读书感悟:林语堂《苏东坡传》


苏东坡传

春节假期归乡。旅途中无所事事,遂挑了一本最近偶然知晓的书读一读以消磨时间,即林语堂的《苏东坡传》。关于作者林语堂,我并没有太多的了解,仅从有限的近代文学知识里知道有其人而已,此前也没有读过他的任何文章或书籍。此次选择此书,完全是因为大学时曾买过一本较薄的《苏轼传》——那本传记现在想来,写的更像是苏轼的人生不同阶段的部分诗词文的理解感悟——彼时的我,从仅接触到初高中课本上零零散散的苏轼诗文,到了解更多听说过或未听说过的颇为精彩的苏轼诗词文,自然是新世界洞开。那本书曾伴我良久,自己也写过很多记注,颇为爱不释手。从那本书中记忆最深的,当属以下几篇:

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

人生到处知何似,应似飞鸿踏雪泥。

泥上偶然留指爪,鸿飞哪复计东西。

老僧已死成新塔,坏壁无由见旧题。

往日崎岖还记否,路长人困蹇驴嘶。

《次荆公韵》

骑驴渺渺入荒陂,想见先生未病时。

劝我试求三亩宅,从公已觉十年迟。

《潮州韩文公庙碑》

…是气也,寓于寻常之中,而塞乎天地之间。卒然遇之,则王、公失其贵,晋、楚失其富,良、平失其智,贲、育失其勇,仪、秦失其辨。是孰使之然哉?其必有不依形而立,不恃力而行,不待生而存,不随死而亡者矣!故在天为星辰,在地为河岳,幽则为鬼神,而明则复为人。此理之常,无足怪者。

…独韩文公起布衣,谈笑而麾之,天下靡然从公,复归于正,盖三百年于此矣。文起八代之衰,而道济天下之溺,忠犯人主之怒,而勇夺三军之帅。此岂非参天地、关盛衰,浩然而独存者乎? …

苏轼传

好了,就此打住,还是聊一聊林语堂的这本《苏东坡传》吧!

不像传记,更像是一本仰视苏轼其人的带有想象性质的小说

这本书算是人物传记吗?可能觉得不算。关于苏轼其人的生平细节,书中倒没有事无巨细的累牍道来,这也正好使得此书不至于失之于枯燥的学究味。相反,这本书更多的以一个十足的苏轼仰慕者的身份,谈论苏轼的那个时代(宋仁宗到宋徽宗),他、他的师长亲友、他的政敌的各种有意思的事,从而让读者在心里塑造出苏轼其人的形象,其笔调语气,更像是一部亦真亦假的人物小说。当然,那些亦真亦假、让人觉得可能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东西,基本都有史料文献可考,不失学术的严谨。

作者文化素养极深

此书成于 1945-1947 年(时年林语堂约 50 岁),原版为英文。书中对各类诗词文、古籍典故的旁征博、引信手拈来,自不必提;在人文社科方面的很多论述,也让人颇觉有趣,例如:宋朝的政治制度、民主和独裁的政治体制的优劣、生产力与经济的、税收与国富、炼金练丹、汞等元素的一些特性、中国书画美学,乃至迁苗种树、水利设施等。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化素养极深。作为一个受过多年高等教育的现代人,自惭对各种知识的理解论述是远远不及作者的。回望我这三十多年岁月,有多少是用在了学习新知识上呢?假使将为了生计工作的时间都投入学习钻研,可能也能成为这样的学富五车之人。还是要保持终身学习呵!

苏轼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

虽然大家都知道苏轼的词作开豪放一派,冠以才华绝伦、潇洒俊逸之词,虽然作者本人也极为崇拜苏轼,但书中的苏轼还是显得没那么仙气飘渺、不着人间烟火。相反,很多篇章让人能觉察到苏轼他其实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。他有胆小、怕死、谨慎的时候(与章惇游/贬谪湖州期间等),也有不畏强权、为民抗命的时候(与王安石/杭州太守任内等);有兄弟之义(与子由),夫妻之情(与妻王氏,妾朝云),也有青梅之忆(与堂妹);有求长生炼丹药,也有人菜瘾大的自酿自酌。苏轼不是神仙,更像是那个你我他,只是恰巧又尤擅诗文而已。

古代当官,当真身不由己

金榜题名、文章天下、名扬四海、位极人臣,这些光环固然无比耀眼。但,“一入侯门深似海,从此萧郎是路人”,“与君离别意,同是宦游人”。纵观苏轼一生,可以算作总是在官命差遣的奔波中。两次贬谪,每每居所初定,总是任期满或时局变化或另有调任,不得不再次拖家带口赴任。有富庶的地方(杭州),也有天南海北(惠州,海南)。古代毕竟没有方便的交通网络,中国这么大,往往赶路就要耗上大半年,再加上谋求居所、行使职责,还没充分得以发挥就又得迁徙,想辞官而去告老还乡,还得再三上表请皇帝允许,若不应允,官场的职权杀伐斗争不得不应对,当真身不由己!

北宋的太后很了不起

苏轼应该庆幸,他所在的时代,那几位北宋皇后具有识人之慧。神宗皇帝的母亲高皇后在哲宗年少时垂帘听政,非常信任与支持苏轼,让宋朝在那几年度过了一段还算繁荣的年月,后人誉之为“女中尧舜”。书中说到高皇后时,说她虽是女子,但具有朴素的是非对错判断标准,知人善任,相当了不起。高皇后给哲宗指定孟婵作为皇后,虽然后来被两度废黜,但躲过了北宋灭亡时金人的掳掠,并为南宋初期稳定国体做出巨大贡献。

参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