断断续续读完了这一本可以算得是心理学畅销书的《被讨厌的勇气——“自我启发之父”阿德勒的哲学课》。“心理学”加上“畅销书”这两个词加一起,很容易让人觉得这本书缺乏专业性,甚至可能充满大量华而不实的博眼球的言论;我之前也从未读过任何哲学或心理学相关的著作(大学时曾经有一本书《苏菲的世界》很流行)。此次选择读这本书,也是想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过往的人生经历。
你真的生气吗?
一种很容易被一般人接纳的观点认为,心理创伤是普遍存在且影响深远的。很多影视或文学作品都会将人物的性格、行事的动机解释为其曾经受到过某些类型的心理创伤,犯罪份子有一个不幸福的童年、从不出门的宅男是因为在社会上受到过伤害才选择闭门不出等等。阿德勒心理学不去考虑其行为的“原因”,而是其“目的”,例如:我不是因为我害怕受到社会的伤害才选择闭门不出,而是因为我的目的是不出门,所以制造出“社会很危险”的情绪说服自我。从这个角度讲,过去的经历是其实是我们为了解释现在目的的一种手段。
书中一个特别好的例子:某服务员不小心把饮料打翻在你的身上,你大发雷霆。是因为真的无法忍受、被怒气所支配一时之间失去了理智才如此生气,还是因为想震慑、惩罚服务员的不小心行为、从而制造出这种愤怒的情绪?回想自己,曾经也有几次“失去理智”的愤怒行为,但现在再回过头来看,可能的确也有几分后者的意思——虽然当时可能没有想太多,也许就是人的潜意识吧。
从这个问题切入,心理学似乎可以理解为“如何解释心理活动”的一些观点看法。在我看来,阿德勒的这些心理学观点,没有受过专门思维训练的人,可能很难自然而然的以这样的角度来看待问题。
我爱你,但与你无关
书中认为,“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”。在人际关系中,正是因为对别人的“课题”妄加干涉或者是自己的“课题”被别人干涉,才导致了各种烦恼,例如自卑、傲慢等;而人们又会经常的通过某些关系对其他人施加支配控制,例如,家长会要求孩子做一些他们觉得正确的事,并说“我这是为你好”;学生为赢得父母、老师的肯定表扬而努力学习等等。家长对孩子的指导,这是家长的课题;而孩子要不要听从指导,这是孩子自己的课题。甚至可以说,我爱你,这是我的课题;你是否认可我的爱意,这是你的课题——我爱你,但与你无关。如果我太关心“你是否认可我的爱意”的这个本该属于你的课题,甚至要求你给予回应、给与我期望的回应,那就会陷入患得患失的爱的烦恼之中。
记得曾经有个人问我是否会比较在意别人的看法,我当时的回答是我特别在乎,甚至来说,从上学读书到长大后进入社会工作,一直都摆脱不了这种意识:上学时在意老师、同学对我的评价,工作后在意领导、同事对我的看法。那时我反问对方是这样的人吗?对方回答说她不在意,然后俩人尴尬的沉默了许久。其实我一直都不觉得在意别人的看法有什么问题,“他人有心,余忖度之”,如果可以的话,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看待事物也没什么不好。但这种思考习惯也的确在很多时候令我陷入抉择的困境,让我裹足不前。阿德勒认为,太过在意“他人怎么看”的生活方式实际上是太过关心“我”的自我中心式生活方式;从这个角度讲,“课题分离”的观点还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。
活在当下
幸福是什么?成年人的世界里,可能是尽可能多的利益,例如多赚钱,出任 CEO、迎娶白富美、走上人生巅峰,那个时候才觉得天地广阔任遨游,幸福生活拉开帷幕。而此时此刻呢,忍受贫穷、孤独、误解等等种种困苦,都是为了为未来的幸福所厚积薄发。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智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”,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,的确,中国人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勤劳最能吃苦形象。
书中认为,幸福即“对别人有用”的贡献感,无论过去未来,起决定作用的是总是“此时此刻”,认真过好此时此刻,才是生活的真谛——这个观点并不新奇,与时下很火的“活在当下”较为契合。书中用登山举例,虽然我们的目的地是山顶,但其实享受的是过程。这点中国古诗文中也有一些类似的意像,例如:
松下问童子,言师采药去。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。
——贾岛《寻隐者不遇》
王子猷居山阴,夜大雪,眠觉,开室命酌酒,四望皎然。因起彷徨,咏左思《招隐诗》。忽忆戴安道。时戴在剡,即便夜乘小舟就之。经宿方至,造门不前而返。人问其故,王曰:“吾本乘兴而行,兴尽而返,何必见戴。”
——《世说新语·任诞》
总而言之,这本书在审视自身过去与未来、人际关系等问题中提供了全新的看待问题的角度,并鼓励解除思想镣铐,实现身心自由。如果能这么想,世界应该会更加丰富多彩,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创造力。回到书题上,拥有“被讨厌的勇气”,才能将眼前的生活过的更洒脱自由,追寻自己的幸福。